“我国船舶海工产业链日臻完善,船舶配套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仍面临船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本土配套率偏低,产品服务能力较弱,招工难留人难等问题。”
——施卫东
船舶海工产业是高端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配套和总装则是船舶海工产业的两个核心。江苏省重点打造的“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已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原校长施卫东建议在发展船舶海工总装能力的同时,把船舶海工配套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主攻方向,进一步提升船海产业核心竞争力。
施卫东表示,我国船舶海工产业链日臻完善。就船舶配套的地域分布来说,我国主要船舶配套企业向大型造船基地聚集趋势明显,初步形成长三角、重庆湖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四大配套集群。船舶配套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配套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作为世界级船舶海工基地的“南通船谷”,历来重视发展船舶海工和配套产业,行业发展较快,产品涵盖电子电气设备、甲板机械、材料、舱室机械、通讯导航及自动化、船用舾装件等领域,在一些海工装备关键配套设备方面取得了突破。南通船舶海工配套行业已经成为长三角船舶海工产业链重要节点。目前南通船舶制造企业近50家,船舶配套企业近500家。船舶海工配套规模以上企业25家,约占全省骨干企业总数的12%,其中,电子电气设备企业7家,甲板机械企业6家,舱室机械、材料骨干企业各4家,通导及自动化系统企业3家,船用舾装件企业1家。
不过,施卫东也指出,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船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影响了产业的自主可控;本土配套率偏低,液化天然气(LNG)船的货物围护系统,豪华邮轮的动力系统、内装配套等都是短板。目前国内船舶配套本土化率达到54%,相对日、韩90%以上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产品服务能力较弱,一些企业在产品制造、安装、应用、维护等方面精细化管理不够,影响了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招工难留人难问题日益凸显,现有高级船舶专业人才、熟练技工流失现象严重,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流失问题成为船舶配套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对此,施卫东建议,一是加快制定船舶配套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坚持总装、配套两手抓。在重视船舶海工主流船型总装建设的同时,加强船舶海工配套工程建设,提升配套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性。三是支持船舶海工“瓶颈”技术攻关。重视高端船用设备、船舶工业软件、关键材料产业链短板攻关,不断提档升级,大力发展LNG装备、绿色船舶、豪华邮轮、智能船舶、深远海油气开发装备等整体配套供应能力。四是积极打造船舶配套特色产业集群。就南通而言,围绕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启东滨海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海工模块、压力容器、柴油机部件,围绕海门邮轮配套产业园(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邮轮和海工配套设备,依托如皋港重点发展船舶海工模块、船舶配件等。五是坚持低碳、绿色、智能化发展方向。面向远洋、内河船舶低碳零碳动力需求,开展船用发动机低碳、零碳燃料燃烧与排放控制、先进材料、智能控制、可靠性等关键共性技术硏究工作,加强低碳零碳燃料发动机、大缸径双燃料中速机技术和产品的引进与研发。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的工作,推动船舶海工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船舶报)